当前位置:吾读小说网>书库>其他小说>万历明君> 第142章 纷繁复杂,悃愊无华

第142章 纷繁复杂,悃愊无华

  那就是弹劾!

  下到士绅百姓,上到皇帝本人,统统都在这群人弹劾的范畴之内——对皇帝换了个说法,叫规谏。

  至于弹劾中有什么大疏漏?

  那不好意思,风闻奏事,哪怕是自己编的,也能推称“或曰”。

  可以说,在拥有极高职权的同时,还拥有无可比拟的免责权。

  纪律检查也就罢了,人事任命同样在科道言官的职权范围内。

  譬如铨选“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给事、御史,各举所知,以任州县。”

  亦或者考成“大臣自陈,去留既定,而居官有遗行者,给事、御史弹劾,谓之拾遗。”

  甚至连免赋的权力,都是按照绯袍大员的规制——“凡翰林、吏部五品以下及六科、十三道。俱照四品免田五千三百五十亩。”

  要实权有实权,要清贵有清贵。

  再加上这一百五十人的总人数,称一声“大明议员”方是最合适不过。

  众所周知,议员的存在感、权力、乃至政绩,几乎都是自于设置议题,科道们同样不例外。

  对刘不息而言,他是隆庆二年进士,还有两年就五十岁了。

  一把年纪,仕途上若是想搞出点名堂来,没什么比搞个大的更容易出成绩的了。

  事关首辅的议题,便由此,被此人堂而皇之地端上了桌面。

  刘不息一句话出口后,后续思路也逐渐清晰了起来。

  他语气越发沉着,语速也逐渐放缓:“臣深知陛下不喜臣等言之无物,空谈虚事。”

  “但臣奏此事,乃八千举子关切之公平大事,乃国朝二百年频有成例可考之旧事,乃国家抡才储干、新政育苗之要事,言之切实,还请陛下明鉴。”

  “臣斗胆,请陛下降明旨,禁辅臣子弟之科考!”

  朱翊钧静静听着刘不息的陈情。

  心中却思绪万千。

  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。

  自己讲道理这个优秀品质,如今也渐渐显露出弊端了。

  这些言官都是一心为公吗?

  难说。

  否则之前官年的事情,怎么没一个揭发的?

  你刘不息四十岁的老进士,登科录上三十四岁,借此补了给事中的好差事,怎么心里没有“大公平”了?

  偏偏如今又是还站着科场公道的大义说话。

  就是瞅准了皇帝是讲道理,不会学着桀纣,来个炮烙给臣下暖暖心。

  果然,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职场人设负责。

  朱翊钧想到这里,忍不住摇了摇头,伸手示意刘不息起身。

  转而又看向站在班列第三,低着头六根清净的礼部尚书马自强:“马卿,你是大宗伯,掌国朝仪制,你以为当如何处置?”

  说句实在话,这次的事,着实算不上棘手。

  无论是将言官贬谪,强行压下这次舆情也好,还是用海瑞的名声去友情监考,取信士子也罢。

  都不是什么大事。

  毕竟历史上张居正儿子这一科要考,同样闹得沸沸扬扬,最后不也考了?

  乃至此后的首辅申时行、张四维子嗣一个接一个跟着考。

  言官弹劾申时行又怎么样?贬官而已。

  事情并不难处置。

  但不止于此。

  问题在于,群臣里面有坏人啊!

  奏疏分明被自己留中不发,却还是被抄录成揭帖,弄得满城都是。

  张敬修还没考试,只是报了个名,立刻就被刘不息写成了奏疏。

  尤其是张居正。

  如今分明没有历史上揽权过甚的情况,为了避嫌,甚至吏部尚书如今都还是个空架子,让内阁遥控着侍郎干活。

  但张居正还是遭遇了一般无二的一次次弹劾。

  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——群臣对新政不满以外。

  恐怕,多多少少还掺杂着延绵近百年的阁部之争!

  从嘉靖一朝的奸相专政,隆庆一朝的权辅揽权,直到如今,内阁权势可谓日益膨胀。

  随之而来地,便是内阁与六部的角逐斗权,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。

  高仪想起用潘季驯,必要得看工部尚书朱衡的脸色。

  张居正想要吏部配合内阁,不得已让不愿赴任的陆树声做个牌坊。

  朱翊钧想掌控京营,同样得空置着协理戎政兵部侍郎的位置,还得借助王崇古的威望,压制兵部的异见。

  当初想改制宗藩,礼部张四维不点头,根本寸功难进。

  这就是六部的体量!

  甚至于,在历史上,没有皇帝支持的内阁,根本就是全面落入下风,六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