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吾读小说网>书库>其他小说>直击人性> 第23章 较真的人,会没有立足之地

第23章 较真的人,会没有立足之地

些官员贪污腐败,中饱私囊,把这些平日里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说的问题一一摆在台面上,一心盼着纣王能够幡然醒悟,改过自新,重新振作起来,好好治理国家,让商朝重回往日的繁荣昌盛。

  可他的这些正义之言、忠诚之举,在那个满是虚假奉承的宫廷环境里,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,就好像一群黑夜里的乌鸦中突然闯进了一只洁白的鸽子,太过刺眼了。

  那些习惯了虚假逢迎的大臣们,都在暗地里嘲笑比干的迂腐,觉得他这是在自讨苦吃,甚至还盼着他哪天触怒纣王,好让自己少一个“碍眼”的人。

  纣王本就被妲己吹得晕头转向,又听着比干这些逆耳忠言,顿时恼羞成怒,觉得比干这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,根本听不进去半句劝。

  而妲己更是在一旁添油加醋,进谗言说比干的心有七窍,若是能剖出来看看,必定是稀世珍宝。

  昏庸的纣王听信了这番谗言,竟然真的下令将比干剖心。

  当士兵们来捉拿比干时,比干面无惧色,他深知自己此去凶多吉少,但依然昂首挺胸,大义凛然地跟着去了刑场。

  在刑场上,他看着周围那些冷漠的、或是幸灾乐祸的面孔,心中满是悲凉,可他没有丝毫退缩,为了心中坚守的正道,为了对国家的那份忠诚,坦然赴死,至死都未曾向那虚假的世道低过头,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忠君爱国之歌。

  只是可惜,他的牺牲也没能唤醒纣王的良知,商朝依旧在纣王的荒淫暴虐下加速走向灭亡,最终在周武王的大军面前不堪一击,国破家亡,成为了历史的尘埃。

  再说到战国时期的楚国,那也是一个被虚假和腐朽充斥的国度。当时,楚国朝堂内部奸佞当道,那些权贵们为了一己私利,相互勾结,结党营私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黑暗势力。

  他们中有不少人原本就是靠着攀附权贵、溜须拍马才得以在朝堂上站稳脚跟,毫无真才实学,却手握重权,只想着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财富和地位。

  对外,面对秦国的虎视眈眈,他们不想着如何增强国力去抵御外敌,反而一味地谄媚求和,妄图通过讨好秦国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。

  他们常常向楚王进谗言,说秦国如何强大,楚国与之对抗只会是以卵击石,不如主动送些金银财宝、城池土地过去,以求换来一时的安稳。

  而楚王呢,听信了这些谗言,一次次地向秦国妥协让步,使得楚国的领土不断被蚕食,国力也日益衰弱。

  对内,他们大肆打压那些忠良之士,只要有人提出对国家有利但不利于他们私利的建议,就会想尽办法去排挤、陷害。

  他们会在楚王面前搬弄是非,歪曲事实,把那些忠臣的良言美策说成是居心叵测的阴谋,让楚王对这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人产生怀疑和不满。

  屈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挺身而出的一位爱国志士。他出身楚国贵族,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才华横溢,心怀家国天下,对楚国的山川大地、黎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
  看着楚国在这些奸佞的折腾下日益衰落,心急如焚,一心想要通过变法革新来改变楚国积贫积弱的局面,让楚国强大起来,能够在战国的纷争中站稳脚跟,抵御秦国的侵略。

  于是,屈原毫不留情地揭露那些权贵们的腐败和虚假嘴脸,在朝堂上力主推行公正清明的治国策略,呼吁楚王要远离小人,重用贤才,加强军备,发展民生。

  他会详细地向楚王阐述变法的具体内容,比如选拔人才不应只看门第出身,而要注重真才实学;要整顿吏治,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;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,发展农业生产,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;还要加强军队的训练,提高楚国军队的战斗力等等。

  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  可是,他的这些较真的言行,却触怒了众多权贵。他们视屈原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,污蔑屈原居心叵测,说他的变法是扰乱朝纲,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,图谋不轨。

  楚怀王听信了这些谗言,开始对屈原疏远,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,还多次将他流放至偏远之地。

  即便身处流放之地,屈原依然心系楚国,他看着楚国一天天走向衰败,心中满是悲愤,常常独自一人在江边徘徊,望着滔滔江水,思绪万千。

  他想起楚国曾经的辉煌,想起那些忠心耿耿却被奸佞陷害的同僚,想起受苦受难的百姓,不禁热泪盈眶。

  于是,他拿起笔,写下了诸多饱含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,像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,用华丽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,抒发着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这污浊世道的愤恨。

  在《离骚》中,他以香草美人自喻,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对美好政治的向往,同时也倾诉了自己遭受小人排挤、被楚王误解的痛苦。

  在《天问》里,他对天地万物、历史传说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,看似是在探究宇宙的奥秘,实则是借古讽今,批判楚国当下的黑暗政治和虚假风气。

  而《九歌》则融入了大量楚国的民间祭祀文化,通过对神灵的歌颂,寄托了他对楚国的热爱以及对国家能够重回正道的期盼。

  然而,楚国却并没有因为屈原的声声呐喊而改变命运,依旧在虚假和腐朽中一步步走向覆灭。最终,郢都被秦军攻破,楚国宣告灭亡。

  屈原绝望至极,他不愿与这污浊虚假的世界同流合污,觉得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样的世道中再也无法实现,于是毅然决然地投身汨罗江,以死明志,让那滚滚江水承载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纯粹正义的坚守,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绝唱,世世代代被人们传颂着,激励着后来人要坚守心中的正道。

  还有明朝嘉靖年间,那时候的皇帝朱厚熜痴迷于道教,整天把心思都放在了斋醮求仙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,对朝政是完全不理会,任由国家大事荒废。

&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网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