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头上的守军一见王琳,齐刷刷跪倒一片,有个老兵扯着哭腔喊:“朝廷要是肯饶了王将军,我们情愿开城请罪!”
僧辩却把脸一沉:“王琳是戴罪之身,岂能轻易入城?”
硬是把人又送回了江陵。
谁知西蜀的武陵王纪突然发难,信州刺史陆法和在峡口苦苦支撑,急报像雪片似的往江陵送。
梁主绎急得直搓手:“这可如何是好?
长沙的兵调不动啊......”
“陛下,”近臣凑上前,“要不......赦了王琳?”
萧绎叹了口气,当即下旨恢复王琳湘州刺史之职。
当王琳再次来到长沙城下时,杜纳的部下二话不说就打开了城门。
“末将愿降!”
杜纳单膝跪地,双手奉上佩剑。
王琳接过剑拍了拍他肩膀:“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?”
武陵王萧纪,为何与江陵的湘东王萧绎作对?
这背后有一段曲折的故事。
萧纪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八个儿子,自幼得父亲宠爱。
大同三年,梁武帝任命他为益州刺史。
益州地处偏远,萧纪起初推辞不去。
梁武帝私下对他说:“如今天下将乱,唯有益州可保平安。
朕特意安排你去,你要好好经营。”
萧纪听了,含泪赴任。
后来侯景叛乱,攻入建康。
朝廷曾密令萧纪进位侍中,授他黄钺,统领各路兵马,命他火速回援。
萧纪派长子萧圆照率兵三万,听湘东王萧绎调遣,共同讨伐侯景。
可萧绎却让萧圆照驻守白帝城,不许他东下。
等到梁武帝饿死台城,萧纪准备亲自出兵,又被萧绎劝阻。
萧纪的次子萧圆正时任西阳太守,萧绎假意封他为平南将军,骗他入江陵谢恩,结果一到就被囚禁。
从此,荆州与益州的矛盾彻底爆发。
萧纪颇有才干,在蜀地经营十七年,南征宁州、越隽,西通资陵、吐谷浑,对内鼓励农耕,对外发展商贸,使得益州财力雄厚,兵甲充足。
他与江陵的嫌隙越来越深,最终听信长史刘孝胜的建议,在蜀中自立为帝,改元“天正”。
有趣的是,那一年,被侯景扶立的傀儡皇帝萧栋也用了“天正”年号。
有人拆字解意,说“天”是“二人”,“正”是“一止”,预言这两个皇帝都只能当一年。
司马王僧略和参军徐怦觉得萧纪不该称帝,便直言进谏。
“殿下,天下未定,贸然称帝只会招致祸患。”
王僧略拱手道。
徐怦也附和:“江陵尚有梁主绎,若殿下自立,必成众矢之的。”
萧纪冷笑一声:“我坐拥蜀地,兵强马壮,何须看他人脸色?”
二人苦劝,萧纪却勃然大怒:“你们是想动摇军心吗?”
不久,王僧略和徐怦被处死。朝野震动,无人再敢多言。
小主,
梁主绎承圣二年,萧纪率大军东下,只留益州刺史萧撝守成都。
军队行至西陵,江面战船密布,气势汹汹。
然而,峡口处有两座坚城——七胜城,正是陆法和所建,锁江断峡,阻断了萧纪的去路。
萧纪皱眉:“这七胜城,竟如此难攻?”
部将劝道:“不如先向江陵求援,再作打算。”
萧纪无奈,只得派人送信。
江陵城中,梁主绎接到萧纪的求援信,心中不安。
他提笔写下一封密信,派人送往西魏,信中引用《左传》之言:“子纠亲也,请君讨之。”
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读罢,笑道:“取蜀制梁,正是时机!”
众将却犹豫:“蜀道艰险,贸然出兵,恐难取胜。”
唯独大将军尉迟回站出来:“蜀地百年无战事,他们绝不会想到我们会突袭。
若以铁骑疾进,直取成都,必能一举拿下!”
宇文泰点头:“好!就以援梁为名,出兵伐蜀!”
尉迟回率军出散关,日夜兼程,直逼蜀地。
涪水岸边,潼州刺史杨乾运见西魏大军压境,自知不敌,叹道:“大势已去,不如归降。”
尉迟回笑道:“杨刺史明智。”
杨乾运拱手:“愿为将军效劳。”
尉迟回分兵驻守潼州,自己则率精锐继续进发,直扑成都。
蜀地风云骤变,一场大战,即将爆发。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