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臣意见不一。
高隆之、高德正站出来反对:“李氏是汉人女子,怎能做国母?
不合祖制!”
杨愔却坚持己见:“汉、魏以来,元妃立后本是常例,何必改易?”
高洋沉思片刻,最终采纳杨愔的建议,立李氏为后。
李氏的儿子高殷被立为太子。
同时,高洋追尊兄长高澄的王妃为文襄皇后,让她住在静德宫。
高澄的儿子孝琬封河间王,弟弟孝瑜封河南王。
朝堂上,高洋开始调整官职。
太师库狄干升太宰,司徒彭乐任太尉,司空潘乐转司徒,司马子如升司空。
高隆之掌管尚书省事务,弟弟高淹任尚书令,元绍为尚书左仆射,段韶为尚书右仆射。
不久,段韶卸任,杨愔接替右仆射一职。
朝臣们私下议论纷纷。
“陛下用人不拘一格,倒是难得。”
有人赞叹。
“是啊,杨愔虽非勋贵,却有才干。”
另一人附和。
高洋初掌大权,施政清明。
他选拔人才只看能力,管理臣下依法而行。
朝廷内外秩序井然,颇有新朝气象。
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听说高洋篡位,决定出兵讨伐。
他打着“匡扶正义”的旗号,率军从恒农架桥渡河,直逼建州。
高洋得知消息,亲自领兵迎战,驻扎在东城。
宇文泰远远望见高洋的军队军容整肃,士气高昂,忍不住感叹道:“高欢竟有这样的儿子!
即便死了,也算后继有人了!”
这时,天公不作美,连日大雨,牲畜纷纷病死。
宇文泰见形势不利,只得撤军西归。
此后,洛阳、平阳等地的守将纷纷投降北齐。
高洋趁势南下,攻打梁国,一举夺取南青州、山阳郡,又拿下淮阴、司州。两河、两淮之地,尽归北齐所有。
手下将领纷纷庆贺,高洋却淡然一笑,道:“天下未定,不可懈怠。”
有人问:“丞相,如今我军势如破竹,何不一鼓作气,直取江南?”
高洋摇头:“梁国虽弱,但根基尚在。
贸然深入,未必能胜。
不如先稳固根基,再图大业。”
果然,在他的治理下,北齐国力蒸蒸日上,疆域辽阔,兵强马壮。
群臣赞叹:“陛下英明神武,北齐之盛,前所未有!”
高洋却只是淡淡一笑,目光望向远方,仿佛在思索更远的未来。
北齐的强盛,此时达到了顶峰。
梁主纲被侯景牢牢控制,无论大事小事,都得听侯景的。
他连给各地藩镇写信求救都不敢,只能每天以泪洗面,听天由命。
这时,鄱阳王范正住在湓城。
他本来是个有抱负的人,一直想匡扶梁室。
可现实是,他困在江州,动弹不得。
一天,范对心腹叹息道:“如今朝廷被侯景把持,我们却只能坐视不理,实在可恨!”
心腹劝他:“王爷,不如先稳固根基,再图大业。”
范点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狠色:“你说得对,既然朝廷指望不上,我们就自己来!”
于是,他立刻行动,把晋熙县升为晋州,让自己的儿子嗣当刺史。
接着,他又开始扩张地盘,把周围郡县的名字都改了,俨然一副自立门户的架势。
江州刺史寻阳王大心一看,心里很不痛快,暗想:“这鄱阳王范,分明是想吞并我的地盘!”
他找来部将徐嗣徽,冷冷下令:“带两千兵去稽亭筑垒,封锁粮道,我看他还能蹦跶多久!”
徐嗣徽领命而去。
很快,范的军队断了粮草,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,甚至有人活活饿死。
范得知消息,气得拍案大骂:“大心这小人,竟敢断我粮道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谋士劝他:“王爷,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,不如先退一步……”
范怒目圆睁:“退?我鄱阳王范岂能向人低头!”
他日夜忧愤,背上竟生出一个毒疮,疼痛难忍。
没过多久,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王爷,就这样含恨而终。
范确实有志向,可惜气量太小,不懂隐忍,最终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。
世子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