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吾读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南北朝风云:世事百态> 第136章 独揽大权除政敌 天象示警告宫闱

第136章 独揽大权除政敌 天象示警告宫闱

在车前:“青天大老爷,小人的田地被强占了...”

  太后听完陈述,当场判决:“来人,把县令叫来问话!”

  到了选拔人才的时候,太后更是亲力亲为。

  “把这些考卷都搬来,本宫要亲自批阅。”

  她吩咐道。

  宫女们搬来成堆的试卷。

  太后挑灯夜战,一份份仔细审阅。

  “这篇策论写得好,当列甲等。”

  “这个字迹太潦草,降为丙等。”

  大臣们私下议论:“太后虽然专权,但办事倒是认真。”

  “是啊,最近几桩案子判得都很公道。”

  百姓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位女主的统治。

  茶余饭后,常有人感叹:“这位太后,可比先帝在位时清明多了。”

  一日,风和日丽,胡太后带着年幼的皇帝元诩来到华林园游玩。

  他们在都亭曲水旁设宴,召集了一众王公大臣。

  太后兴致很高,环顾四周,笑道:“今日良辰美景,不如诸位各赋七言诗一首,助助兴。”

  她略一沉吟,率先吟道:“化光造物含气贞。”

  说罢,她转头看向身旁的小皇帝,柔声问:“诩儿,你来续下一句,如何?”

  元诩虽才七岁,但天资聪颖。他歪着头想了想,稚声答道:“恭己无为仰慈英。”

  太后一听,眼中闪过惊喜,忍不住赞叹道:“小小年纪,竟能续出这样的诗句,真是难得!”

  群臣见状,纷纷附和:“陛下天资聪颖,实乃社稷之福!”

  太后心情愉悦,便命众人继续联句。

  一时间,王公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,凑成一首长诗,字字句句都在歌颂太后仁德,赞美天下太平。

  小主,

  太后听得眉开眼笑,当即吩咐左右:“赐帛赏赐,人人有份!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转眼到了第二年,改元“熙平”。这一年,恰是南梁天监十五年。

  朝中却出了一桩案子——侍中侯刚因滥用职权,鞭打羽林军致死,被中尉元匡弹劾。

  廷尉依法判处侯刚死刑。

  可胡太后念及侯刚往日功劳,竟替他开脱:“侯刚是因公事责罚,意外致死,不该判死罪。”

  少卿袁翻据理力争,最终朝廷才勉强削去侯刚三百户封邑,免去他掌管御膳的职位。

  侯刚这人,原本靠着烧得一手好菜,深得太后宠信,掌管御膳近三十年。

  如今虽被撤职,却仍能自由出入宫廷,参与朝政。

  更离谱的是,太后还常常带着他,去宗室勋贵家中宴饮,每每玩到半夜才回宫。

  侍中崔光实在看不下去了,便劝谏道:“太后,先贤有言,君王当以国事为重,不宜频繁游乐宴饮。”

  太后一听,不以为然,反问道:“我能主持祭祀大典,为何就不能出游享乐?”

  她的语气里,透着不容置疑的霸道。

  胡太后到了此时,已是放纵不羁,随心所欲,哪里还肯听崔光的劝谏,老老实实待在深宫里呢?

  她自幼跟着一位信佛的姑母长大,耳濡目染,对佛事极为热衷。

  如今大权在握,自然要大肆兴建佛寺,以显虔诚。

  于是,她下令在崇训宫旁建了一座永宁寺 ,又在伊阙口修了石窟寺 。

  这两座寺庙,极尽奢华,尤其是永宁寺,更是金碧辉煌。

  寺内有一座九层佛塔,高耸入云,塔顶还立着一根十丈高的铜柱,四面挂满铃铛。

  每当夜深人静,风一吹,铃铛叮当作响,清脆的声音能传十里远。

  佛殿、僧房,处处镶嵌珠玉,铺满锦绣,五光十色,晃得人眼花缭乱。

  “太后,这寺庙的耗费,是否太过奢靡?”

  有大臣小心翼翼地问。

  胡太后微微一笑,道:“礼佛之事,岂能吝啬?

  这是为天下祈福,花再多钱也值得。”

  扬州刺史李崇看不下去了,上书劝谏:“陛下,寺庙虽好,但国库有限,不如省下这笔钱,用来修缮明堂太学,培养人才。”

  可胡太后哪里听得进去?

  奏折递上去,如石沉大海,再无回音。

  转眼到了熙平三年,有人献上一只罕见的乌龟,浑身金黄,被视为祥瑞。

  胡太后大喜,当即改称“神龟元年”,大赦天下,宴请群臣。

  “恭喜太后,天降祥瑞,必是国运昌隆之兆!” 群臣纷纷贺喜。

  胡太后满面春风,举杯道:“今日普天同庆,诸位爱卿,尽情畅饮!”

  于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