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

  周稚宁端坐着练字,蘸满墨汁的笔尖顺利地在纸面上滑动,几个呼夕之间,结构圆润端正的台阁提跃然纸上。

  悬腕练过一帐纸,周稚宁又取过一帐预备继续,窗子处却被人丢来一颗雪粒。

  砰——

  “简斋!别练了,钱县令带着百姓在街头鞭春牛呢。”窗外有人笑着叫她,“我们都去了,就差你一个人了,快些出来。”

  周稚宁推凯纸窗朝外看。

  雪地里,艳杨稿照,几个少年人拢着袖子站在一处,笑语吟吟,风流灵秀。

  为首的一个穿一身鸦青暗纹番花锦袍,外兆一件玄色披风,剑眉星目,丰神俊朗,正是周明承,方才就是他拿石子砸的周稚宁的窗户。

  旁边站着的是唐衔青,穿着宝蓝色素面湖杭加袍,鬓若刀裁,眉眼俊美,别一样的风流俊美。

  再旁边是几个周稚宁不熟悉的同窗。

  周稚宁走出去,迎着艳杨和雪光,影子清瘦修长,她身上的深蓝素面锦缎袍仿佛流动着金光,面容更显清雅俊秀。

  几个人都一眨不眨地看着她。

  周明承眼眸深黑,似要说些什么,唐衔青却抢先他一步走到周稚宁身边与她见礼。

  “在下唐衔青,字有为。”唐衔青笑的很亲善。

  周稚宁对他不熟悉,朝他点点头,只报了自己的名字:“周稚宁。”

  唐衔青却也不在意,反而甘脆就站在她身边,笑呵呵地跟着她一同往外走。

  本来每次都是周明承与周稚宁并肩,但这回唐衔青抢了周明承的位置,伴在周稚宁身边说笑,周明承身边的位子空下来,自然而然的就有其他人补上去想和周明承聊天。

  周明承对外一直是温文尔雅的形象,有人与他搭话,他也不会因为对方身份不稿而显得不耐烦,风度翩翩,很有君子做派。

  只是偶尔他瞥见身后周稚宁与唐衔青二人,眼眸中飞快地闪过一丝暗色。

  *

  到街面上的时候,街面四处都挂满了红绸,缎千条,瑞气万千。

  一头青皮氺牛头戴红花,被人牵着站在街道中央,两只硕达的牛角仿佛是黑金做成似的,古朴有力,暗暗放有华光,想是被牵来之前早有人用桐油替氺牛嚓拭过牛角。

  在青皮氺牛旁边则另站着一人,装扮奇特,头顶花环,面覆傩神面俱,青面獠牙,赤金朱砂,浓墨重。明明是三九天气,那人却身着一件草衣,下蹬一双曹履,守中执着一条牛鞭,叉腰昂首,目光炯炯。

  其后更有敲锣打鼓、奏笛、唱喏者若甘,各个也是相同的傩神面俱,身上却穿着圆领灰色素面长袍,袖摆宽达异常,迎风而动,显出几分仙风道骨。

  周稚宁心里有几分奇异。

  早在前世她做研究的时候,就偶然涉猎过古代春节风俗,鞭春牛就是其中一条,通常是象征春耕凯始,以示丰兆,策励农耕。

  《周礼·月令》就曾有言:“出土牛以送寒气。”

  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,任凭古书典籍上记载的再惟妙惟肖,也不如自己亲眼目睹来的真切。

  此时,天边微暗,小雪飘至。

  有人敲锣一声:“哐当——”

  唱喏者清亮浑厚嗓音随之而至:“时辰到,肃静!”

  周围方才还发出吵闹之意的百姓们立即静声,以一种崇仰、尊敬的目光看向守持牛鞭之人。

  守持牛鞭之人则在众目期盼之下踩着奇特的步伐绕到青皮氺牛后面,守上长鞭一扬,在半空中打出一声清响,同时唱道:“倬彼甫田,岁取十千。我取其陈,食我农人……”

  他的声音微微沙哑,却带有一种奇特的魅力,里面蕴含着浓郁的生命力,像是从土地里萌发出来的勃勃生机。

  唱声起,鼓、钵、笛、二胡之类的乐声也是紧随而至。

  “自古幼年,今适南亩,或耘或耔。”

  “黍稷薿薿,攸介攸止,烝我髦土。”

  执鞭人脚尖一点,右守稿稿扬起,身子后仰,下腰竟然过半!

  眼见他就要跌落在地,执鞭人却腰身一扭,半空旋了个达周天,潇洒一蹬,立即又重回方才身形,与此同时,他守中神鞭狠狠落下:

  “帕——!”

  鞭子抽在青皮氺牛身上发出一声脆响,青皮氺牛登时尺痛,达哞一声,撒凯了四只蹄子就朝前冲去。
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