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吾读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花屋湘军传奇> 第75章 西行偶遇

第75章 西行偶遇

  光绪十年春,谭嗣同站在长沙码头上,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,心中百感交集。

  二十多岁的他面容清癯,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与刚毅混合的神采。

  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,他转身看见妹妹谭淑仪提着裙摆小心地走下青石板台阶。

  "哥哥,船已经准备好了。"

  淑仪的声音如同春日里最轻柔的风,她今年刚满十六,鹅蛋脸上嵌着一对明亮的杏眼,梳着时兴的双环髻,发间只簪了一支素银簪子,却衬得她越发清丽脱俗。

  谭嗣同点点头:"此次西行,路途遥远,妹妹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。"

  淑仪抿嘴一笑:"哥哥常说'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',能随哥哥去新疆见识塞外风光,是淑仪的福分,何惧辛苦?"

  码头上停泊着一艘中等大小的客船,船老大是个满脸风霜的关中汉子,正指挥着水手们搬运货物。

  见谭嗣同兄妹走近,忙迎上来拱手:"谭公子,船舱已收拾妥当,只待启程。"

  谭嗣同从袖中取出几枚银钱递过去:"有劳了。我们中途要在西安停留几日,家妹想见识见识这座千年古都。"

  "公子放心,老汉行船三十年,渭水哪处浅滩哪处急流都烂熟于心。"船老大接过银钱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。

  上船后,淑仪站在船尾,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,眼中泛起一丝不舍。谭嗣同走到她身旁,轻声道:"舍不得?"

  淑仪摇摇头:"只是想起父亲临行前的嘱咐,要我们兄妹相互扶持。哥哥此番西行,是为考察新疆建省后的民情政事,淑仪能随行,已是莫大的幸运。"

  谭嗣同拍拍妹妹的肩膀:

  "父亲虽为甘肃布政使,却一直心系边疆。新疆初设行省,刘锦棠大人任首任巡抚,推行新政,正是有志之士施展抱负之地。我们先到西安稍作休整,再继续西行。"

  船行半月,经汉水入渭河,终于抵达西安城外码头。

  时值暮春,关中平原上麦浪翻滚,远处的西安城墙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地平线上。

  "好壮观!"淑仪站在船头,望着越来越近的古城墙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"哥哥,这城墙比武昌的还要高大!"

  谭嗣同也露出赞叹之色:"西安乃十三朝古都,这城墙是明朝在唐皇城基础上修建的,周长近十四公里,高十二米,基宽十八米,顶宽十五米,四角各有角楼,每隔一百二十米还有一座敌楼,堪称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。"

  淑仪听得入神:"哥哥懂得真多。"

  "不过是行前查阅了些资料罢了。"谭嗣同笑道,"明日我带妹妹登城墙一观,可俯瞰整座长安城。"

  次日午后,谭嗣同携淑仪从南门永宁门登上城墙。

  春日的阳光洒在古老的砖石上,泛着温暖的光泽。

  淑仪着一身淡青色衣裙,外罩藕荷色比甲,发间只簪了一支白玉兰花簪,清雅脱俗。

  她手扶雉堞,极目远眺,城内街巷纵横,钟鼓楼巍然耸立;城外沃野千里,终南山如黛。

  "哥哥,那边是什么?"淑仪指着远处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群问道。

  谭嗣同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:"那是大雁塔和小雁塔,当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,就在大雁塔翻译佛经。"

  "真想近前看看。"淑仪眼中满是向往。

  "明日便带妹妹去。"谭嗣同宠溺地说,"今日先在城墙上走走,这城墙宽可并行四辆马车,我们走到下一座敌楼便返回如何?"

  淑仪欣然应允,兄妹二人沿着城墙向西漫步。

  春风拂面,带着淡淡的花香。淑仪忽然看见前方不远处,一只彩绘的燕子风筝在城垛间忽上忽下,似要挣脱束缚飞向蓝天。

  "哥哥快看,那风筝多漂亮!"淑仪指着风筝,脚步不自觉地加快。

  转过一处敌楼,他们看见一个青年正专注地操控着风筝线。

  那人约莫二十出头,身材挺拔,着一袭藏青色长衫,腰间系一条银白色织锦腰带,剑眉星目,气度不凡。

  他听到脚步声,回头看见淑仪,明显一怔,手中的线轴差点掉落。

  风筝突然失了控制,在风中打了个旋儿,直向淑仪飞来。青年惊呼一声:"小心!"

  谭嗣同眼疾手快,一把将妹妹拉到身后。风筝擦着淑仪的衣袖掠过,挂在了城墙边的槐树枝上。

  "在下冒失,惊扰小姐了。"

  青年快步上前,拱手致歉,声音清朗中带着几分紧张。

  淑仪从哥哥身后探出头来,脸颊微红:"不碍事的,是我不该突然走近,惊扰了公子放风筝。"

  青年抬头看了看挂在树梢的风筝,苦笑道:"这风筝是我从湖南带来的,没想到刚到西安就挂在了树上。"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