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吾读小说网>书库>其他小说>万历明君> 第136章 悬石程书,事必有初

第136章 悬石程书,事必有初

跪地的,语气是不服的。

  朱翊钧闻言,失望地摇头。

  他倒是不介意给赵志皋赶回浙江,让其好好讲学。

  但如今的问题在于,翰林院作为内臣辅臣的储备之地,氛围已经被赵志皋搞差了!

  其人师从钱德洪,从游于王畿,座师李春芳,馆师赵贞吉,可谓是根正苗红的心学传人,阳明徒孙。

  这就导致了,翰林院中,有一大批人聚拢在赵志皋周围。

  隆庆二年的状元罗万化、隆庆五年的状元张元忭,都是王畿的弟子,以长辈事赵志皋。

  嘉靖进士耿定向、曾同亨,以浙中王门传人待赵志皋。

  小一辈的庶吉士邹德涵等,更是视赵志皋为同志盟主。

  这一群人在翰林院内部,以及各部司衙门之中,发展小团体,以京师讲学大会为由,订盟结社——“集部院司寺诸郎署同志,订盟讲学于兴善寺之僧舍。”

  这种朝廷内部衍生的学术小团体,不管是不行的。

  也只能从赵志皋典型入手,进行精神打击。

  想到这里,朱翊钧叹了一口气,恨铁不成钢道:“赵修撰,你与屠卿不同。”

  “他是嘉靖进士,不将皇考诏令放在眼里也就罢了,而赵卿你却是朕皇考钦点的探花郎,天子门生。”

  “且不说忠君,何故连尊师之道,也抛诸脑后?”

  “虚应哄瞒、托词遮掩,这便是赵卿的‘磨刮坌垢,契悟性真’?”

  拿捏人,得从关键要害说起。

  这位后世首辅,朱翊钧多少还是了解的。

  作为王学左派正宗,忠君或许不放在心上,但要问一句为什么不尊师,心里八成就不得劲了。

  果不其然,赵志皋听了皇帝这一句话,神色些微动容。

  朱翊钧步步紧逼,沉声道:“赵卿。”

  “士之仕也,将以行所学也。学未明而使仕,是未能操刀而使割也,多务玄解、靡实用,卒不能持此以用世。”

  “馆师的教诲,可有听进去万一?”

  如果说先前皇帝几句话,赵志皋只是略有动容的话。

  这话一出,赵志皋已然有些难堪了。

  朱翊钧话里赵志皋的馆师,指的便是赵贞吉。

  这话,自然也是引用的赵贞吉在翰林院教授庶吉士的原话。

  与某些刻板印象不同,赵贞吉是一个极有担当的人。

  当初庚戌之变,世宗问策,六部九卿一整天都说不出一句话,“可官集议,竟日无语”。

  问到徐阶的时候,更是只能敷衍“君必有良策”。

  这个时候,也只有赵贞吉“奋袖”挺身而出,讨来大任——“未有督战事权可统摄诸将以行者”。

  同样,老赵虽然也热爱讲学,但他讲究一个“志为圣贤,讲学定志”。

  对于只会讲学,不会干事的,反而会嘲讽一句“务玄解、靡实用”。

  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。

  朱翊钧直接抬出了赵志皋的老师,对他的行径,大加否定。

  他静静看着赵志皋,等着这厮的反应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承天门外,衙署众多,自然也免不了人多嘴杂。

  尤其皇帝视阅吏部也就罢了,还偏偏升堂接见朝臣。

  各署衙门的官吏观望打听的同时,亦是免不得议论纷纷。

  尤其是与吏部衙门只隔了一个工部銮驾库的翰林院,早就三五人一凑,高谈阔论。

  赵志皋平日办公的值房中,四处桌案,恰空了两处。

  而房间内剩余的二位翰林,此时则各自坐在案前,隔空交谈。

  “陛下受元辅与定安伯影响实在过甚了。”

  “屠部堂与赵汝迈,这辈子恐怕还未受过这等折辱。”

  一名面容不过二十余岁,身着翰林官服的年轻男子,执笔写着什么东西,一面感慨道。

  隔壁发生的事,很快就传到了各部署衙门。

  多有为屠羲英抱不平者——堂堂四品堂官,岂能这般公然折辱?

  实在太过严苛!

  至少于慎行是这样想的,这才忍不住有所流露。

  而听了这话的李长春,似乎没理解其中的意思,随意道:“凡事不劝则无以进,不惩则无以戒,政事尤其如此。”

  “陛下能身体力行,不仅是二位首辅的身教,亦离不得诸位讲官言传。”

  “这道理我自然明白,于讲官就不必在此邀功了。”

  于慎行如今虽然才二十九岁,但架不住中进士早。

  在翰林院堪磨了五年,如今已然是补了皇帝日讲官,御前讲学了。

  但或许是出身好,少年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