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吾读小说网>书库>其他小说>万历明君> 第122章 后继之人,连昬接晨

第122章 后继之人,连昬接晨

  日光微斜,人影渐长。

  今日,二人一番君臣交心下来,东华门外南熏坊的锡蜡胡同,再添雅居一所,入住忠臣一位。

  皇帝亲自将王世贞送到东华门外,甚至站在原地,目送这位文坛盟主离宫。

  在人前可谓是给足了王世贞颜面。

  公忠体国之辈嘛,就应该要有这种待遇。

  朱翊钧静静看着王世贞离去的背影,回忆着这位盟主方才所有的应对和反应,对照脑海中的史料,剖析着王盟主的心理。

  说句实诚话,就王世贞那性格与为人,自己并不放心。

  跟徐阁老、殷阁老这种返聘的老油条不同。

  王世贞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生物,做不到只凭利弊来行事。

  否则其人也不会跟张居正闹翻了。

  甚至于此人还有些小家子气。

  历史上王、张二人通信频繁,张居正作为首辅,哪怕一直被王世贞抹黑,还是仍将自己曾经写给王世贞的十五封信,都收录进了自家文集,引为知己好友。

  王世贞却截然相反,文集中绝口不提与张居正的交往。

  甚至只留下了唯一一封写给张居正的信,也就是为父求情平反的那封。

  心胸实在说不上宽广。

  这种人,最是以自我为中心,我行我素。

  哪怕朱翊钧又是托付兰台,又是造坟安葬其父的恩情,恐怕也管不了几年。

  但也没办法,毕竟有这个才学的人不少,但有这个声望的实在不多——舆论上的事,除了经典造诣,还得会拉帮结派,呼朋唤友。

  汪道昆还差火候,没个三五年功夫都扶持不起来。

  董其昌更不用说了,现在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区区举人罢了。

  只能说勉为其难用用,等不趁手的时候再换人。

  缺人呐。

  朱翊钧一边想着,转过身,便往回走。

  余光看到郑宗学,一手拿着起居注,一手提着笔,正在奋笔疾书。

  朱翊钧莫名起了玩心,凑过去伸脑袋问道:“郑卿,写朕什么坏话呢?”

  郑宗学正聚精会神,闻言吓得一抖。

  见是皇帝凑过来,连忙侧过身去,躲开皇帝的窥探,闷闷道:“陛下,您上次才答应内阁跟兰台,不会偷看的。”

  朱翊钧呵然一笑,不再逗弄。

  开玩笑,真以为朕看不到?你怎么不想想,为什么几个写起居注的,现在就剩你跟沈鲤了?

  他摆了摆手,不再调笑,又随口拉起家常:“这次湖广的事,郑卿家里有影响吗?”

  虽然说雷霆雨露,俱是天恩。

  但朱翊钧对身边近人,只是偶有敲打,更多的还是施恩。

  像这样跟中书舍人拉家常,已是常态。

  跟张居正一样,郑宗学也是军户。

  当然,后者的家境,相对而言还要更差一些,算是村里出身的草鸡。

  加之这位中书舍人十分年轻,如今才二十八岁。

  可谓是朱翊钧最喜欢的一类进士。

  小郑是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人,朱翊钧顺便关心一下臣下家里的情况,也是侧面了解湖广的事,有无影响民生。

  郑宗学先是谢恩,随后恭谨道:“陛下挂碍,臣惶恐。禀陛下,臣家中不曾有来信,理当是没受波及。”

  他看起来颇有憨态,缺乏世家子那种,留有退路,随时可以致仕的从容。

  并且身形也不高,小皇帝跟他走在一块,只有半个头的身高差。

  现在是未时,将近申时,太阳略微收敛了些声势。

  一行人没有直接回西苑,只因皇帝今日还要去宣治门习武——虽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,但好歹也保证了一月下来,能锻炼二十个时辰左右。

  朱翊钧走在前头,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。

  嘱咐郑宗学当值不要太晚,注意保养体魄,孤身在京不妨结交一些好友云云。

  小郑村里出来的,参加工作也就这两三年的事情。

  每次遇到皇帝这般礼贤下士的做派,都直呼招架不住,千恩万谢。

  突然间,朱翊钧没由来地来了一句:“郑卿,方才朕跟王世贞的奏对,你全程在场。”

  “可有什么想法?”

  郑宗学下意识就要推脱:“陛下,臣不敢……”

  朱翊钧直接打断了他:“郑卿,跟朕说句心里话,伱怎么看?”

  别看小郑一脸憨态,要真是蠢人,朱翊钧也不会放在身边做中书舍人了。

  郑宗学出身一般,却能以二十五岁之龄,乡试八月中举,次年赴京会试,三月便高中进士,甚至此生就考过这二次科举。

  虽然在后世没什么名声,却也绝对算得上人中龙凤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