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三章

  林如海沉痛颔首。

  “就是如此。不但不承认,还要平叛,边镇的被困住的普通老百姓,成了乱民。”

  王熙凤冷笑道:

  “哼!老子不想认错,便只能是儿子擦屁股!”

  贾敏虽不像王熙凤说话这般直接,也一脸不豫的点头道:

  “当年那位还在时那场血雨腥风,不也是当爹的不做人挑起来的。如今半个身子都躺进棺材了,还要再来一次。将军将士何其冤。老百姓何其苦。”

  林如海叹息一声,也是心中郁郁。

  他中探花时,前太子已经没了。

  但之前也听自己父亲说过,前太子自幼聪慧,开蒙以后经典子集过目成诵,稍大一些骑射娴熟。代太上皇监国处理政务时详妥得当,可谓文武双全,风华绝代。

  当初支持前太子的人,都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太子。

  皇家传续至今,独前太子革新过内务府弊端,整顿过皇家内部财务,劝谏过皇帝减轻江南赋税,少些铺张浪费,主张以仁治国。

  哪怕最后那几年,太上皇视太子为眼中钉一般,太子也从不迁怒,底下人跟太子办差从来不至于战战兢兢。

  翰林院的前辈闭口不谈这位前太子,但偶尔一两句,尽是惋惜。

  现如今的万隆帝当初也是跟着前太子的人,对前太子眷恋之情颇深。

  如果没有那场变故,前太子是新君,万隆帝辅佐前太子,这会的朝廷肯定是另一方景象。

  太上皇花了十几年心血培养了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出来,又自己亲手毁掉。

  到了这会后悔了,又要再毁掉一个。

  人老了,难道就一定会倒行逆施么?

  唉!古往今来的皇帝,好像莫不如是!

  苦的,全是老百姓。

  如今万隆帝登基已有五年,依然无法全盘掌控朝廷,特别是那些个驻防的边军,这样的事情,以后少不了。想一想有时也觉得心灰意冷。

  思及此,林如海道:

  “琏儿能弄多少是多少吧,尽人事,听天命,筹不到便罢了,我回头跟皇上写信。”

  贾琏忧心道:

  “皇上怪罪下来怎么办?”

  林如海大气的一挥手:

  “皇上也知道,不能涸泽而渔,不过是看我好说话,你又能干,便把事情都往咱们这边推。这江南地界,也不是光淮扬富庶。”

  贾琏便笑着应下。

  几个人说了些闲话才散了。

  王熙凤已经略略显怀,徐大娘交代每天需得走动一个时辰,贾琏便又伴着王熙凤在自己院子里绕圈。

  脚在兜圈,王熙凤的心里也转得飞快。

  跟自家娃娃玩得太高兴,倒是把正事给抛到了脑后,今天南疆这事一来,给她敲了一记重鼓。

  内忧暂时让贾母解决了大半,可外患还在,且还会因为他们这边的变化而变化。

  如今一个乱政的太上皇,一个辖制不住亲爹的皇帝,造就一群疲于奔命,在夹缝里求生存的臣子,百姓。

  到了这会,王熙凤对这前任天子是一点好感全无。

  为了自己一己私欲,把外面的人放进来,让边疆生灵涂炭,这比烽火戏诸侯还恶劣。

  就这么一比,万隆帝倒显得像个正经天子的样子。

  别的不说,起码登基这几年做了不少实事。

  赈灾抚民理政,样样都脚踏实地。

  前一世,后来那会,除了京城这些世家勋贵死的死,散的散,没落的没落,京城老百姓的日子倒是过得不赖。

  最明显的便是家里那些个非家生子的奴婢,陆陆续续被亲人赎了出去。

  乱世奴婢,盛世百姓。

  太上皇最后那几年跟万隆帝登基的头几年,真个叫乱,荣国府趁机买了不少人。大多都在她掌家最后那段时间家去了。

  只有家里的日子都过好了,才不愿意自家孩子为奴为婢。

  老百姓家里过得好,便是意味着国家太平,繁荣。

  光是这个,王熙凤便觉得该站万隆帝。

  除了治国有方,万隆帝还有一点人性。

  以前皇宫后院里的女人,一旦进宫后,就再不得见父母,骨肉相绝。

  前一世万隆帝便因此下旨改制,让家中亲眷可以定时进宫相聚,在这地界,虽说是笼络人心的老套路,也算是一项德政。

  可太上皇为了打压万隆帝,不让万隆帝独美,补了一道明旨说,家有省亲居舍的妃子还可以回家省亲。

  一下便把万隆帝那点好意给压得水花全无。

  这事,太上皇的用意,京城勋贵大家心知肚明,但不得不做,旧主发话,他们这些原来的臣子再怎么招也不能不给这个面子。

  大家也都以为只是面子的事,做就是了。
<

上一页下一页